新闻网讯(记者卓张鹏 学生通讯员 彭进升 摄影 徐志持)10月26日下午,学校在中原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学习研讨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副校长邹进文出席座谈会,哲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法硕中心等相关单位师生代表和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教务部、研究生院、发展规划部、科学研究部、校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座谈会由邹进文主持。
座谈会上,刘仁山领学了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作了题为“21世纪国际法的主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结发言。
刘仁山认为,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尤其是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以来,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他强调,我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前首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维护国际和平、变革国际秩序、促进共同发展、应对全球挑战、推进国际法治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的维护了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明确了努力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法的主题。
刘仁山指出,我校作为全国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的重镇,在国际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辉煌历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法专家和实务工作者,2012年遴选为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我们要以落实讲话精神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尤其要发挥我校国际法学科已具有的独特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南智慧和中南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涉外法治建设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在进一步明确和厘清涉外法治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专业归属,强化国际法学科建设,提升国际法专业地位的前提下,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有效参与国际事务、具备家国情怀的涉外法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邹进文在主持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全面阐释了中国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的重大意义,并郑重宣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多边主义之路,彰显推动世界永续和平发展的大国担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将讲话精神作为学校办学治校的重要遵循。要继续发挥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学科的优势,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重大项目落地,不断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
与会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围绕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新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了主题发言,畅谈学习体会。
教务部副部长万世清认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是政治宣言,也是行动指南。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进一步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要将讲话精神作为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扩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规模的根本遵循,全面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华表示,研究生院将主动对接国家社会学科专业需求,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一是办好外文课程,办好外国专家短期社会项目,加强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体制保障;三是打造与校内各培养单位通力合作平台,做好社会人才培养和国际学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打造学校的优势学科品牌,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哲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刘新华教授认为,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明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世界,把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有机结合,把中国的繁荣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和世界共赢。作为中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首先必须是爱国者,要自觉大力加强对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的深入研究。
法学院国际法学系主任徐伟功教授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国际法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国际法系要对标讲话精神在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二是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三是联合国在改革、发展方向、解决国际争端的作用;四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际法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五是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国际环境、网络安全、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研究。
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系主任杨洪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到,作为基层的一线法学教育工作者,希望能为国家的涉外法治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一是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鼓励他们掌握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外语水平和使用外语数据库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和修读相关法学专业学位,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三是希望能做出一些有助于提升我国涉外法治水平的研究成果。
法学院国际班2018级本科生、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实习生张皓珅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法科学子,应当从世界的视角解读中国,深刻感悟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的特殊性,要通过积极参与模拟法庭等系列竞赛去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实现交流融通。
法硕中心2021级研究生杨昊堃表示,作为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预备军,应当肩负起建设法治强国的家国重任,立志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法治人才,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担当紧密相连,为我国企业和公民更好地“走出去”保驾护航,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金融学院CFA班2020级本科生、模拟联合国协会会长柳宇轩表示,模拟联合国活动能培养“中国梦”走向世界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培养参与者的世界公民意识。模联协会应顺应我国国际化不断深入这一趋势,加强与各地模联组织的交流,为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参与度贡献力量。
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学平指出,法学院要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主席讲话热潮,将讲话精神贯彻到学院教学、科研中去;要切实发挥中南法学重镇作用,将讲话精神融入课堂;要加大宣传力度。国际法学系、国际经济法学系等相关专业要尽快分析现状,分析科学研究优劣势,将精神落到实处。
法学院国际法学系教师汪自勇认为,国际法的研究要把国际政治斗争的大背景加入进来,要有人类视野、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视野,要维护中国的发展理念、利益和道路。
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系何焰副教授表示,在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和科研中,教师要主动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课程思政。面对日益增多和复杂的全球化问题,教师应紧跟前沿、创新思维,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人才,当前应充分利用好学校搭建的项目平台。
法学院国际法学系尹生教授通过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执掌政权之后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案例来剖析恢复联合国席位对新中国产生的重大深远意义。她表示,联合国这样一个多边外交平台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处于贫弱阶段时,更为明显。
法学院国际法学系教师孙林林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对中国新政府的承认。但是这个历史性时刻的意义超越了承认本身,它打开了新中国通往国际组织的大门。期间,她重点谈了中国参加国际组织的现状,参加国际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新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
法学院国际法学系教师粟烟涛副教授提到,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上,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增加课时,提升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监测等人才培养过程。
审核人: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