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师生热议2021年全国两会

发布者:杜玥发布时间:2021-03-08浏览次数:1496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主动了解“两会”动态,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九届全国青年法学家、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人事部副部长陈柏峰教授表示,今年的全国两会不同寻常,因为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而我国迎难而上,不仅在疫情防控上取得全球最显著最重大的战略成果,而且实现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唯一经济增长。此外,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长足进步,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科学立法水平全面提升,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卓有成效,法治社会建设加速推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对国家经济、社会、法治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罗晓静教授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被列在第一条。其中,“美育”地位的凸显格外值得关注。在现代中国,王国维最早提出“美育”问题,认为健全的教育应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美育的宗旨是情感和人格教育,主要途径与形式是艺术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独立、个性、自由。对美育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视,意味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会计学院院长张敦力教授表示,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每次听到劝学儿歌《读书郎》都激动无比,感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受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已达到54.4%,约为1978年1.55%的35倍。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十四”期间将是巩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成果,加快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动学校综合考评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有效解决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中的突出问题,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美群教授表示,“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各项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明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高校必须有所作为。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二是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全面深化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三是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全球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瑞堂副教授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全发展、总体安全的理念,也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诸多领域,都要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要制定科学精细的安全标准,以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将继续彰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协调办好事的先进理念和制度优势。

哲学院高飞副教授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总书记的话警醒高校教师,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一是立德树人。履行好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光荣职责。二是培根铸魂。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三是启智润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祁毓副教授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在全球遭受疫情冲击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来之不易。总理的报告进一步强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领头雁,高等教育在“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时期,应承担起更高的使命和更大的担当,聚焦经济复苏和高质量转型发展主战场,夯实基础研究的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和载体,使教书育人的成果在实践中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验,回应人民的重大需求和期盼。

金融学院副院长吕勇斌教授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突出成就为全球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中,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相对贫困的减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中国数字金融所展示的最大的优势是数字技术支持金融包容性发展、推动经济普惠性增长。中国经验对全球有三个值得学习的方面:低技能门槛和低成本以提高数字技术渗透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友好的监管环境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和市场融合以促进普惠性增长。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应对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影响,尤其是数字金融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旅游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邓爱民教授说,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高校教师来说,大有可为。一方面,利用“田野党建”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将教师党员学术研究、专业实践教学、学生人才培养与党建活动深度融合,引导旅游管理系教师党员关注农村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深入开展乡村旅游调研与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为政府出台乡村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届“长江学子”优秀大学毕业生、学生工作部民族团结教育办公室辅导员于苏甫江·玉山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身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工作和生活中团结周围各民族师生,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为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创新平台,同时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时代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水晶晶说,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放在社会生活中讲”,同时也强调,教育工作要注重长远,要注重培育健康成熟的人格。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彰显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以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历史、激励青年学子奋发有为继往开来为目标,一是坚持思政教育不断创新。采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坚持思政教育不断均衡。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同学们,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茁壮成长。三是坚持思政教育不断融合。将思想教育与四史学习有机融合,让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让同学们更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金融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2018级本科生张莉媛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年。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辈肩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珍惜当下,依托学校提供的优质学科资源,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刑事司法学院2020级刑法学研究生谭腾说,治国理政,法治先行。《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于不久前发布,成为了“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施工图。站在新历史的起点上,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将如何布局,两会中代表们又将如何建言献策,值得我们高校学生关注和期待。十四五期间需要完善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捍卫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努力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加深对社会民情的了解程度,努力产出优质研究成果,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陈佳琪说,百年大计,教育第一。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到大我享受了许多优惠政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孩子的关爱。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宣誓,体现了政府对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的追求。我相信,就如同现在人人有书读一样,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