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办学2016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发布者:陈博发布时间:2016-06-20浏览次数:4146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周璞 摄影徐志持)武汉地区七所部属高校2012级学生当中,5440人报名参加七校联合办学辅修专业学习。617日,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七所高校负责人在我校文泉楼报告厅为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代表举行了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杜海鹰、我校校长杨灿明、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建辉、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覃红、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康灿华、、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赖旭龙、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名家以及七校教务部(处)相关领导出席典礼。2016届七校辅修毕业生以及我校各学院学生代表参加了典礼。我校教务部部长刘仁山主持典礼仪式。

  

  

  

  

  

  

我校校长杨灿明、湖北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杜海鹰分别致辞。与会领导为毕业生代表授予学位,师生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杨灿明在致辞中对辅修毕业生顺利毕业表示祝贺。他称赞“同学们用青春和激情诠释了精彩年华,用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今天双倍的收获和双份的喜悦。

  

  

  

  


“一张通知书,上七所名校”


2001年伊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汉七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顺应时代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广大学子个性化发展的渴望,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优势,开创了“一张录取通知书,上7所名校”的联合办学时代。至今,七校联合办学共开设优势专业68已惠及5万余名七校大学生。仅2015年,七所高校共拿出68个特色优势专业,招收2013级辅修双学位第二阶段学生2608人,2014级辅修第一阶段学生3181人。杨灿明说,我校历来是七校联合办公的积极支持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面向七校拿出了20多个最优势的专业供选择,派出最优秀的师资,每年有500多学生参与七校联合办学。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杜海鹰说,七校开展联合办学,真正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七校联合办学”有效利用了七所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各参与高校,敞开襟怀,开放办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与校园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各校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高。“七校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满足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充分证明,七校联合办学已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办学模式之一,已成为武汉地区、湖北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和品牌。

杨灿明介绍,15年来,七所高校如同“七兄弟”一般,相互支持,开放合作,协同推进,集聚优势资源,探索并形成了图书、实验室等多种资源共享使用机制、学分互认机制、课程共享机制、教师跨校讲学机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让“七校”学子能够最大程度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道路。

同学们通过跨校学习,不仅享受到七所高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了专业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同时感受了不同的校园文化,激发了创新意识、探究欲望,促进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很多同学通过双学位考上了辅修专业的研究生或找到理想的工作,受到就业单位的高度好评。七校联合办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创新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发展成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联合办学、协同育人的典范和品牌。


让“七色花”更美绽放


杨灿明认为,七所高校如同“七色花”一般,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交流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各自带着自身美丽的色彩,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提升了各高校和武汉地区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武汉地区和湖北省高等教育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近年来引进和邀请了很多“七校”的名师到学校授课、讲学,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共享上和兄弟院校相互支持和配合;学校正在围绕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修订;学校着力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积极参与七校联合办学课程联盟,努力开展快课、微课、慕课等开放在线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建设,在互联网云时代,与其他六所兄弟院校合力打造学生的“七彩云”课堂。

杜海鹰认为,2015年,“七校联合办学”第三轮办学协议在华中农业大学顺利签署,标志着七校协同育人机制进入新阶段,合作办学不断向纵深发展。杜海鹰代表教育厅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各校以此为契机,继续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精诚团结,紧密协作,不断扩大“七校联合办学”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以及省属高校合作办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各校进一步加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强调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各校在“七校联合办学”过程中,要紧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脉搏,积极迎接并参与“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开展快课、微课、慕课等开放在线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各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不断探索“七校联合办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复合性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