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正式改版

发布者:陈博发布时间:2016-03-11浏览次数:2587

  

 

 

     新闻网讯(记者钟楠)310日出版的第536期校报正在发行。不少看到校报的读者发现,校报“变脸”了。经校党委批准,校报正式实现改版。

 版式由原来的四开四版改成了对开四版,庄重大气,版式宽松,视觉效果更佳。

 这是延续多年四开小报的校报首次改成对开大报,不少读者反映,校报作为学校新闻舆论的主阵地,作为展现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应该与时俱进,调整形式,与学校最新发展局面相适应。

 同时,为适应新的媒体发展形势,校报出版周期由周报调整为旬报,报道重点也将进行相应调整。

 当期头版刊发的校报编辑部文章《致读者》,对此次改版进行了详细说明。

  

  读者阅读新改版校报

  

  

改版,更是改革——致读者

  

本报编辑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万象更新的丙申年春天,在鲜花盛开的中南大校园,亲爱的读者,本报正式改版了!

本次改版,从形式上,有两处重大变化:一是至少从1977年延续至今的四开四版小报,从本期开始改为对开四版大报;二是从2001年4月9日第22期开始的周报恢复成旬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历经68年建设发展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成为一所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人文社科类知名学府,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和高水平教师,培养了无数优秀校友。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新闻舆论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学校机关报,校报有责任有义务承担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好的办报质量、更优质的服务来展现现代大学形象,实现“引领导向、服务大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宗旨。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变革层出不穷,新闻传播形势日新月异,校报的转型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议题设置和深度报道上的优势,为广大受众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校报在内容策划、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力争办成“有思想、有文化、有影响、有美感”的学校机关报,取得一定成效。本次改版,既是对此前改革与探索的全面深化,也是我校新闻舆论工作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政治方向、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校报作为党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基本遵循:

——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聚焦一线师生,倾听群众呼声,激发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团结鼓劲;

——改革采编流程和办报机制,加强议题设置和重大选题策划,积极为校内外各类媒体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讲好中南大故事,传播中南大文化,展示中南大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亲爱的读者,校报伴随着中南大,走过68年的光辉岁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秉承开门办报的理念,真诚期待您一如既往支持关心校报,共同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报“长大”了,师生评评看

新的一期校报新鲜出炉了,许多师生在读到新版校报后,第一时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校报变大了,内容当然也会更丰富更深刻。我觉得我们的校报可以把电子版校报弄个二维码之类的在纸质版上,让大家扫一扫就能看到电子版的。这样可以方便阅读也可以增加校报的阅读量和影响力。

——校团委余老师

改版后的报纸,简洁大方,非常好。希望校报能更多地刊登一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章。

——马克思学院王老师

改版后大气了很多,彩版很漂亮。希望学生写的新闻稿能更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

——马克思学院张老师

从形式上来说,新版的对开形式更符合校报的机关报性质,更气派;但报头仍采用通版,过大,报头一般应该占一半。从内容上来说,周报变为旬报后,对于每一期的报纸,其内容上的压力会更大,所以今后需要在新闻的采写与组稿方面更加用心。

——新闻学院高老师

排版和字体都比以前好,看起来更舒服。希望能有一些和学术相关的板块,增强我们学校的学术氛围。还要有服务于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板块,比如保研考研、出国留学、实习这些,都是同学们需要的信息。

——文澜学院院长龚强教授

我一直坚持读校报,对校报的改版也表示支持。毕竟我们这一代人还是认为纸质媒体更亲切点,校报在改版之后,形式上“更好、更具吸引力。我希望改版不要只流于形式,报纸的生命力根本上在于内容。”1.报道要更加亲民一点,与我们个人的关联度更大一点,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政策性报道要注重于其“为人民服务”的部分。2.校报上应增加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提升整份报纸的“气质”。3.多增一些与学习工作、学校生活相关的内容,多报道我校“民间大事”和老师取得的学术成果,也要多鼓励学生的出色表现。

——校园建设总工程师王先生

一看到改版后的校报,第一个感觉就是“它长大了呀”,plus版的校报排版看过去也让人感到舒适。虽然从周班变成了旬报,但是内容依然丰富。从报纸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以校园发生的重大、有吸引力的文章为主,可以让我们了解校园的动态。plus版的校报,图片也变多了不少,图文并茂,我十分喜欢这期报纸中的第四版。希望校报越办越好,继续为我们提供深度与美感并存的报纸。

——刑事司法学院陈同学

改版后的校报变大了,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变化,一些时效性的新闻出现少了,但是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校园重要、有趣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变大版的报纸图文并茂,我十分喜欢看报纸的第四版,十分吸引眼球。希望校报以后在报纸吸引力上多下功夫,让报纸既有深度又不缺乏吸引力。

——刑事司法学院王同学

  

新版报纸的尺寸变大了,比以前的报纸好看了许多,上面的图片也变得更加清晰。版面的分布合理,更加规范了。报纸由周刊变成旬刊,虽说期数变少了,但是内容更加深入,也更加简练,有内涵。报纸在时效性上跟不上新媒体,所以,校报不仅仅要报道一些校园新闻,更需要深层次地剖析,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贴近生活的报道。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李同学

拿到新版校报的第一反应就是校报变大了。整个排版布局显得更加的合理大气,阅读舒适度增加了不少。希望能从校报上看到更多与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贴近的内容。期待我们大号的校报更够吸引更多读者。

——外国语学院陈同学

虽然大部分师生都表达了对校报改版的赞同,但是也有小部分同学希望加强校报发行工作,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校报。法学院几位同学建议加强校报新媒体建设,通过手机接受资讯。”他们还表示,“希望针对我们学生的版面能更活泼一点,娱乐化一点,就像新媒体里微信主页菌那样。”

新的校报新的起点。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考验。改的是版面,不变的是情怀。

(采访:郝进 原小放 吕倩倩 饶振宇 李秋毓 熊至柔 闫惠童 石金阳 张雨 谭蕾 整理: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