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博士生教改契合双一流建设目标

发布者:吴世杰发布时间:2015-12-07浏览次数:452

    新闻网讯  近日,研究生院连续发布《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试行)》修订版、《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试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研究生院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目标为导向,着眼于培养高水平创新拔尖人才,从入口到培养过程,再到出口,更加从严把关,实现博士生教育“回归基础、回归经典、回归课堂”,切实提高我校博士生教育质量。

 

     “抓好博士生质量迫在眉睫”,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进学校全面综合改革、制定“十三五”规划之际,学校此次一口气推出针对博士生教育的三项政策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研究生院判断,我校博士生教育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但从多方面的情况看,也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

 

    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就要对其培养全过程一一查漏补缺。据此,学校开出三个“药方”。

 

    一是针对博士生生源,构建多元化博士生生源平台。以前,要成为我校的博士生,只有普通考试招录这条“独木桥”。2013年学校推出了“申请—考核制”。而2015年又新增了“硕博连读”这一新通道。无论哪种方式,研究生院都希望导师能够“广纳英才而教之”。

 

    二是针对博士生导师质量,研究生院强调,博导的职责要从科研向教学回归。博导首先是教学岗位,培养人才是第一位任务。首先要上好课,指导学生把论文做好。今后,博导招生指标,不是只重视科研指标,不重视教学,要重点考核所指导博士论文盲评成绩,排名列所在一级学科后5%的,要暂停招生资格。以三年为一周期,如果一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有两人次通不过中期考核,将被停止一年博士生招生资格。从2017年开始,申请博导资格的教师,不仅要看科研成果,所指导硕士论文盲评成绩还必须列所在一级学科前50%;必须具有至少一年的出国研修经历,以提高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针对培养过程,研究生院提出,制度跟进,有序运转。博士生入口实现多元化,但出口只有同一标准。从2016级博士生开始,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入学,都必须通过研究生院新设立的中间分流机制,即中期考核。这一考核主要是对其入学后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着重考核博士研究生学科与专业基础、科研方法等内容。办法明确规定,所有的学科都必须考核研究方法、一级学科经典文献和专业经典文献。而工商管理类博士研究生还要分别考核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类博士研究生则增加高级宏观经济学。各一级学科经典文献不少于10部,各专业经典文献不少于20部。

 

    中期考核的导向,研究生院负责人将之归纳为三个“回归”:回归基础,回归经典,回归课堂。

 

    按照改革方案,今后,每一篇博士论文都要经过论文开题审查、预答辩(分通过、不通过、修改后通过)、论文查重、双盲评、答辩后修改、授予学位后再把关等多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