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使人才培养质量上新台阶,科研平台基地有新突破,学科重点优势更明显,师资队伍力量更雄厚,校园环境更美好,坚持内涵发展,为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除常规工作外,本学期要重点完成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 “211”一、二期已经完成,成效显著。目前,“211三期建设”的整体方案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申报及前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评估以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更加明显,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涌现。接下来应当因势利导,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努力推进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多科性大学的优势。 “211三期”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对我校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利用一切资源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211三期”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坚持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时择优扶重、重点突破,对相关学院进行调整、相关专业进行整合。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发展渊源所致,在我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分布和学院设置中,既有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在不同学院招生的情况,也有相同专业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分布在不同学院招生的情况,还有经济类、管理类学院之间专业交叉设置的情况。这种现状,既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科整合。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从建设和谐校园来看、从学科整合的需要来看,不论推进难度有多大,我们都必须不断探索、不断磨合,力争早日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希望相关的学院和学科带头人能够理解支持,积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出可行的科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二)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根据“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规划,学校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起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进一步完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聘任制度,建立公平、科学和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在经管法等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术队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同时,全面总结去年职员晋升工作中的各项经验,对《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岗位聘任方面相关文件进行科学、全面修订及完善。积极稳妥的完成2010年度全校教师的岗位聘任及相关后续工作,启动岗位设置于聘用第二轮聘期的有关工作。 (三)完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校的教育教学将继续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控制学生规模,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继续推进本科生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条件合适推行大口径本科生招生制度,形成具有中南大特色的自主招生制度。二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大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更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新学年,学校将继续坚持“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针,结合09版《本科教学全程培养方案》完善本科教育改革。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毫不动摇地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实施“质量年代工程”为主线,以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为重点,逐步完善学分制,推广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完善本科教育体系。 加强研究生教育,确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导,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思路,以此来规划研究型大学及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通过改进选拔录取方式、坚持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继续完善导师规范,提高导师素质和水平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建立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继续教育工作坚持“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的方针,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我校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一定要坚持高水准、高品位,通过主办高层次的培训项目,树立我校品牌。 (四)推进学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继续推进“学术创新领域”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科研团队”, 按照国家科研创新基地的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到两支学科优势明显、研究领域独特、科研能力突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最终达到申报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目标,并根据教育部安排做好新一轮重点研究基地申报的前期工作。二是做好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力争在扩展新兴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上有新突破;加强对中青年教师课题申报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力争使我校的各类科研课题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再上一个台阶。三是加强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搭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四是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要加强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科研,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树立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五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体系。 倡导学者更加主动、积极地介入湖北、武汉市的重大发展,全方位地为湖北服务。我校要紧密结合湖北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抓住机遇,积极开拓,主动探索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更为直接的切入点和更为有效的机制,力争在服务湖北方面做出更为直接、更为有力的贡献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将按照“理顺关系、革新设置、转变职能”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学校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人员聘任制,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切实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系)二级管理的体制,建章立制,明确各级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学院成为拥有更多自主权的管理实体,使学校成为宏观层面决策机构。 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制度,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逐步提高我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效能化水平。重点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本学期要推进医务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和统计工作管理系统等新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推动后勤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后勤改革是全国高校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我校“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与发展任务的需要,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管办分离、只管不办"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适应高等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趋势、符合我校特点的改革模式,在“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基础上,厘清校内服务性实体与经营性实体,开放校内的服务市场,彻底剥离后勤职能,强化经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第三方监管体。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009年底,我校已经对资产经营公司进行全面清理及调整,规范委托人、出资人、经营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2010年,借助首义广场开发以及辛亥革命百年的东风,积极推进首义校区的开发。资产经营公司、校园建设处要加大与武汉市规划局的沟通与协调力度,力促首义校区总体规划的尽快得到批复,相关的招商引资工作可先行启动。同时,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以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的再投入。加快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使首义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辐射源和孵化基地。 新学年,要继续认真执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房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合理、有效地使用学校办公用房、教学用房、教辅用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严格执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有住房租赁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公有住房租金政策,规范公有住房租赁管理。 (六)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在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上,学校将继续争取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的支持,加强与湖北省、武汉市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取得更多重大项目和实质性进展。把我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法制建设,与区域经济战略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继续重视和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有关精神,认真履行协议,努力使受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产学研结合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未来几年,学校将陆续启动学术骨干培训计划、一流大学管理人员“面对面”等专题项目,大力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国际往来,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等专题研究。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不断加强留学生工作,提高留学生的就学层次。 继续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的作用,加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力度,增进校友与母校的情感交流,团结联络海内外校友为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七)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学校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必须始终如一地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体察师生员工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广大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党委、行政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信访办和春、秋两次务虚会及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思广益、消除歧误、化解矛盾,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要加强思想建设,健全校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促使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支持工会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团结引导群众前进。学校各管理部门要切实依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积极发挥教代会、工会在校务公开中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参与者的作用,大力推进学校的各项建设事业。 (八)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建设学习型高校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校党组织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应起表率作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动组织,积极创新,在学习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中改进党的建设,以坚强的党建保证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将在3月份召开全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加强全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将邀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来校作报告,传达中央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分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新要求。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将就对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加强全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部署。 2.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十七届五次、国务院廉政会议、省纪委九届五次全会以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干部廉洁自律的“七个坚持”“七个不准”为抓手,严守采购、基建、招生、学术道德四个关键领域,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本学年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抓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廉洁自律、从我做起,严格要求、接受监督”。党政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增强廉政建设责任意识、主体意识、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确保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出大的问题;同时要完善学校党风廉政相关的制度建设,逐级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人。二是结合实际,创新形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无论是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是党校培训教育,把处级以上干部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工作研讨和理论研究,提升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三是抓住关键,加强监督,将防范的关口前移,探索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建立明确责任——实施问责——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确保学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尤其是涉及干部任用、财务、基建、采购、招生等人、财、物管理领域的职能部门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推进校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对学校重大问题做到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科学决策,重要事项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处理。 3.努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当前,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情况复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上,西方国家反华势力鼓吹“遏制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强。在国内来,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历史和发展原因形成的突出社会矛盾,等都可能随时导致重大不稳定事件,全校上下不能有任何麻痹和懈怠思想。要对维稳态势、校园舆情和师生思想动态进行经常性的调查与分析,注重矛盾和问题的超前预防和排查化解,严防发生群体性事端。一是严格落实稳定工作的负责制。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二是要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畅通师生信访渠道,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并切实抓好信访事项的督促落实工作。三是完善工作运转机制。学校稳定工作运转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的意见》、学校《关于进一步完善维护稳定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行,及时通报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我们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