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讯(记者 徐剑飞 学生记者 杨艳萍 洪叶)10月12日,我校65周年校庆之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教授再次莅临我校,在中原七楼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基于社会责任的观察与思考”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周景明出席讲座并担任主持人。参加讲座的有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以及学生代表。
讲座伊始,顾海良回忆了5年前,他受邀参加我校60周年校庆活动时,在操场上与所有与会者齐唱国歌的盛状。其后,顾海良从三个方面为师生们阐述了自己“基于社会责任的观察与思考”,一是通过例证论述了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呼吁中国尽早建立世界一流的智库,使中国的理论建设争取更多理解和认同;三是解读了高校的现代功能和社会责任。

顾海良以《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一书为例,证实了社会科学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美国在现代科层制和国家政治中“技术治理”深化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和学界交往空前加强,社会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如肯尼迪政府掌权期,就职于诸多学术中心、从事各种科学研究的一大批学者手持社会科学的工具,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政策建议,许多学者把他们的研究看成是为国家服务的一种努力,“学术界与政府合作时,学术界和整个国家都会受益”。
顾海良指出,交流、交融和交锋是当今世界文化的特征。那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呢?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建立一流的智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我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我国外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还缺乏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那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智库”,顾海良引用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唐家璇的话指出了“中国亟需建立世界一流的智库”。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理论建设上形成“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要有“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要有“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要有“中国方案”。
顾海良强调,现代大学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知识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为主要功能。现代高等院校应当肩负起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更好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发展。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三是要“增强国家精神力量”,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四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五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六是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七是要坚持“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八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九是要使“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取得成效,扩大和深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认同感。
周景明在总结时指出,顾海良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生动而精彩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而富有新意,分析精辟而见解独到,对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顾海良教授以深刻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份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
顾海良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