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学生记者 李杜 陈嘉鹏 定世豪)9月21日,53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经济学专业人士汇集我校,参加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与我校经济学院主办的“首届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研讨会”。这也是经济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民国时期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伟大的时代!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把中国经济由边缘带向世界中心。”开幕式致辞中,我校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充分肯定了民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工业化和市场化取得长足进步,增长速度世界少有。教育、科技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治理机制迄今难以企及。民国经济思想史为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研究的一块“富矿”。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唐任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思想史存在四个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宋代、民国时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他鼓励道:“史学并非‘显学’,但在座的各位能静下心坐‘冷板凳’,是很有志向的。”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应当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严清华教授在致辞中为学者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将经济思想史研究与大历史下的哲学、文学思想结合。 “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该时期的官员及学者都会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可见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解决经济问题方法的集成。”我校经济史研究中心赵德馨教授赞扬经济思想史是智慧之学。他说,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半殖民地经济形态都产生于中国,具有极大研究价值与实用价值,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重新定义。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题发言中,邹进文、周建波、李伟光等教授就民国时期的西方经济思想本土传播、经济史、经济学方法论等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分组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民国时期的金融、财政、税务、保险、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热烈研讨。 下午5:50,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武身汉宣布首届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研讨会闭幕。分会场代表吴传清教授与张亚光教授分别就讨论过程做了总结。吴传清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两点建议:一是研究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史应引用当时的术语,从而避免举例失误;二是经济学范式研究需要加入文化的理念。他将经济思想史研究比作“打井”,鼓励学者们一旦选好方向,就应锲而不舍地坚持。张亚光认为,当下经济思想史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门第之别阻碍了学术交流,不同学科间存在桎梏;二是当下经济思想史研究缺乏对经济思想如何影响经济的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建波教授在最后的会议总结中表示,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和必然的,只不过在于时间问题。他建议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应当以世界先进文化做铺垫,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思想史”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是全国较早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和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几个学科点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队伍阵营整齐,被誉为全国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出齐,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宏篇巨著,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的标志性成果之一。2012年,我校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团队囊括了该年度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全部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为学界所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