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陈博)近段时间以来,湖北社会科学界开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活动,《光明日报》以此为契机,发起理论自信大讨论,我校多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在这场被誉为与“真理标准大讨论”齐名的活动中,唱响了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中南好声音”。
4月25日,由经济学院和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我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10余名专家学者与光明日报湖北站站长夏静、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首席记者曾祥惠、评论理论部副主任李琼等共聚一堂,深入研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出席并参与讨论。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主持会议。湖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湖北之声、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荆楚网等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光明日报》4月26日以《中国三十年改革实践呼唤理论自信》为题报道此次讨论。《湖北日报》4月27日在头版刊发题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者踊跃参加实践观讨论》的消息,并在第七版以整版篇幅摘登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
哲学院方珏副教授从概念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解读,提出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先需要解答的是中国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实证化;其次,只有立足于活生生的、具体的实践,理论之树才能常青,而先进的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再次,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批判的和发展的;复次,反对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尤其反对逻辑先行的理论研究。
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认为,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于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有着重要的启示。马克思提出了主体异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假设。行为主体假设的不同,会产生经济学不同流派,如果将主体视为被动反应器,就可以追求普适性规律,必将导致教条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把经典作家语录当做教条是我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实现中国梦,要突出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鼓励创新精神,尤其是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精神,要继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要强调事物的脉络性和情景特定性,防止照搬照抄。
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贤鑫教授着重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党的群众路线。他认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把握几个问题,一是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二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实践的主体,三是处理好两类主体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党的群众路线也要注意几个问题:群众路线的第一要义是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第二个要点在于“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第三要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重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
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认为,当下经济学科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在学术领域出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在教育领域经济类专业集聚了众多优秀学生。另一方面,经济学又面临严重危机,表现在越来越趋向于数学化、模型化,越来越缺乏思想引领,越来越脱离社会经济现实。经济学具有民族性,当下中国经济学者的重要使命是创建“中国经济学”,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不是照搬西方经济理论的结果,而是中国理论工作者投身中国伟大经济实践总结的结晶。在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红利逐步丧失的背景下,经济理论工作者应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促进制度创新,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中国经济学者应在借鉴人类经济思想文明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以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丰富人类经济思想文明。
校发展规划部部长、经济学院卢现祥教授认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要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实践太丰富了,但缺乏有效的理论解释。只有先解释我们的现实,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当年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在批判和吸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样,今天我们面对中国的现实,也要有马克思的精神,要敢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建立适应中国的理论。理论是开放的才能发展,理论有吸收才能创新。理论自信来自理论创新,来自于实践。
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法学院张德淼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法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法学研究,二是法学教育,三是法治实践。当代中国的法学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作的根本理念。当代中国法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已经取得重大发展与进步,但仍需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要促进中国法学实践观与世界法学实践观的紧密结合;第二发展民间法学,使民间法学实践观成为学院派法学的合理补充;第三中国法学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真正“接地气”的学科群;第四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中国法律人应该变革法治思维方式,对中国法学实践发展的路线图做出相应调整和回应。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公共管理学院吕国营教授认为,梦是希望,是机会,机会均等比结果均等更重要。改革开放之初的恢复高考和小岗村让草根阶层看到发展的希望,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也给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集体之梦,微观之梦是宏观之梦的基础,个体之梦是集体之梦的基础。摸着石头过河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法,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允许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合中国的脚。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要加强法治,减少自由裁量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遏制政府的瞎折腾,最大程度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
经济学院朱巧玲教授强调,“中国梦”的实现要以“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这个取向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梦想。“中国梦”凝聚了1840年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当今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她认为,“中国梦”包括一个梦想,一条道路;两个百年战略目标,三个自信,五个文明建设要求和八项基本要求。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才能成功应对30年来伴随巨大发展而累积的深层次难题,“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经济学院曾繁华教授以“中国梦与创新发展”为主题,提出“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创新梦”能否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关键在于实现平稳转型。第一要改革与完善现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根除腐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环境与民生福祉,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内涵发展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第二内涵发展关键靠创新驱动,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及实业驱动,靠知识产权驱动,靠企业以知识产权及具有垄断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把企业做大做强来驱动。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城市及创新型企业,关键是要提高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创新垄断竞争力。为此,要改革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能够高效激励创新的科技体制。
经济学院程启智教授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高收入陷阱,在此背景下,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理论任务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核心理论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恢复和确立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关系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生产关系依赖理论范式的制度经济学。二是恢复和确立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力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
高校办学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曹亮教授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畅谈如何在教学、科研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认为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要做到求真务实,要有高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论文写作一定要反复推敲,学术观点一定要有所依据。严谨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学术生涯,对其工作和生活也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寻找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寓教于生活,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刘京焕教授认为,学习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该对工作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检查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勇气、下决心改正错误,不断完善制度。作为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30年的老教师,他认为,应对本科教学环节中许多问题认真反思和解决,如应如何改变格式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毕业实习如何避免走过场,达到实习目标;学生毕业论文如何防止作假,提高论文质量。
金融学院岳正坤副教授认为,我校金融学科发展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上,要做到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崇高信仰,传承文明知识,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责任,推动学科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把当今金融发展动态应用到课堂上来,编写优秀的教材进入课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不排斥外国学者进课堂,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
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在总结讲话时说,我校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很多思考,实践观讨论与学校发展也有紧密联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强调实践观不是否认思辨,与理论思维不矛盾。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还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本来应该把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有大量滞后于实践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实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而当前我国在学术研究的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严重偏离实践观的地方,社会服务也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文化传承方面我们也要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走实践之路的学风。学校愿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