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杨双林 周肖磊 荣洲标)提升人文素养,促进跨越发展。9月24日下午,湖北省暨武汉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开幕式在我校文泉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武汉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我校共同举办,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制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省人大常委、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马建中,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元生,省社科联副主席、我校党委书记张中华、副校长刘可风等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张中华在致辞中介绍了省社科联的工作取得的进展,如开办荆楚讲坛、打造科普读物等,并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社会科学的普及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他指出,高校作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不仅要担负授业解惑、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的重任,同时还要担负其社会科学普及的重任,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另外,我校一贯重视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全校师生从事科普活动、科普工作,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社科普及的认识,大力推动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普及。
开幕式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作了题为“前沿与实际”的首场主题讲座。
“做学问要在勇于攀登高峰,追求创新前沿的同时,避免成为空中楼阁,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和民族生活的实际之中。”冯天瑜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科学研究的“顶天立地”精神—— “顶天”即科学研究工作者目光要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前沿,不断向高峰迈进,志存高远;“立地”即要“接地气”,学术研究的对象、材料等要根植于生活实际。“冶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他引用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预流”思想,强调学术研究要有前沿意识和充分的文化自觉,要占有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并尝试用好的理论方法驾驭新材料、解决新问题。在追求前沿方面,他通过分析原西欧落后国家挪威、瑞士、芬兰迅速发展晋身世界发达国家前列,以及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武汉大学知名教授王之卓院士成功的原因,总结道:“我们并不一定要一步一步地走,‘蛙跳式’的前沿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在立足实际方面,冯教授指出,“创新脱离了民众和地气,就成为了行尸走肉。”他批判性地评论当前部分影视作品受观众欢迎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发生在X时代改编的Y故事”。特别地,对于历史研究,“史论非产生于史料即不接地气”,对史料的发现、挖掘和掌握至关重要。
据了解,本届社科普及周活动时间从9月24日持续至30日,全省联动,省社科联所属部分社科类社团、武汉市所属部分社科类社团、各市州社科联、有关高校分别安排了展览、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