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7月12日,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三届高峰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为主题,教育部、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等部门领导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五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参加了本次论坛。我校校长吴汉东、副校长刘可风、副校长杨灿明以及学校办公室、组织人事部、研究生院、教务部、科研部、国际交流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此次论坛。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在讲话时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高校间强强联合,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这是现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高等政法院校,建立协同创新体制,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法律事务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激发学校、人力、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提升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提高高等法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国家民主法治的重要举措。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的成立,就是强强合作、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典范。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表示,直辖十五年来,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只有一所大学发展成为如今的67所高校。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要求大力发展重庆的职业教育。政法高校有一些应用类专业,就是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人文社科类高校需在职业化道路上做出努力。优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卓越理念、卓越的学校、卓越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主题发言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先后以“科学谋划积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狠抓落实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法学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协同创新,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法学教育质量”为题进行了论坛主题发言。
副校长杨灿明代表学校作了“协同创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战略选择”的主题发言。他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必须拓宽思路、更新观念,通过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同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以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集聚和培养一批卓越法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会上,五大政法高校校长共同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包括《“立格联盟”章程》、《“立格联盟”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欧人文交流机制法学教育平台”中方联盟院校战略合作协议》。 7月12日下午,副校长刘可风、科研部部长姚莉、科研部副部长汪峰参加了“立格联盟——科研分论坛”,会上科研部部长姚莉围绕“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协同创新能力”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据悉,2013年“立格联盟”第四届高峰论坛将在我校举行。(校办秘书科供稿)
背景资料: 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都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办学历史悠久,适应国家培育政法人才的战略布局的要求,在培养高素质政法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法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方密切联系、互相支持,结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为了充分发挥五所政法大学的法学教育的优质资源,交流探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办学实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经五所政法大学充分协商,建立全国政法大学交流研讨平台:立格联盟。 立格联盟即英文法律legal的译音,中文“立格”,可以解释为建立规矩、建立规格、建设制度、树立标准的意思。2010年5月30日,法学教育的五所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组成“立格联盟”,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的“立格”作出贡献,一如既往地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担当重任,努力奋斗;同时,也要为中国法学教育“立格”,即为法学教育的规范化、为中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第一届主题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高端人才”高峰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2011年7月9日,“立格联盟”第二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主题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立格联盟”在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同时还就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图书文献和学校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与经验交流活动,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