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婧团队一项研究证实重刑确能遏制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发布者:陈博发布时间:2019-03-14浏览次数:2490

新闻网讯(记者 陈博)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起刑点应从‘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调至‘十年以上至死刑’。”最近几天,因为提出这条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登上微博热搜。张宝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条建议会这么受关注,说明戳中了‘痛点’,大家对‘人贩子’都很痛恨。”昨日,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婧婧发声呼应,在带领学生对1710份裁判文书进行分析研究后,其研究团队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将“拐卖妇女儿童”判处重刑对遏制这一违法犯罪行为确实有效。这一研究成果在权威学术杂志《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4期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这篇题为《刑事重典对遏制不同类型犯罪效果的比较研究——对拐卖妇女儿童和集资诈骗案件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的论文,以2012-2015年大陆31个省份一审审结的1710份拐卖妇女儿童罪与集资诈骗罪的裁判文书为研究对象,提取了裁判文书中有关犯罪实施成本、犯罪机会成本、刑罚确定性、犯罪收益等信息,构建了犯罪“成本—收益”行为分析框架,提出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成本高于集资诈骗犯罪,但犯罪收益却远不及集资诈骗犯罪的研究假设。并进一步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控制了可能影响犯罪率的各项指标后,论证了重刑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曾婧婧进一步解释说,这一实证结论也符合事实直觉,从判例来看,拐卖一名妇女或儿童的收益大约是数万至十数万元人民币,如果对罪犯施以五年以上直至死刑的重刑,违法成本将远高于收益,会大大减少此类犯罪行为。而集资诈骗的收益动辄上百万、甚至上亿,即使处以重刑,其收益仍可能让罪犯奋不顾身铤而走险。

这项研究是曾婧婧副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张阿城、本科生童文思历时两年多完成的,光对1710份判例的搜集阅读工作就耗时半年,稿件先后经过六名专家近一年严格外审,经受住检验,得以在权威期刊发表。

“这篇论文是从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演变来的,这个学生大一从刑事司法学院刑法方向转专业过来,因此对这个问题有持续关注和思考”,曾婧婧回忆说,“当初这个题目找我指导,我很犹豫,一方面这一问题横跨了法学、应用经济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担心出跨专业上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担心得出的结论不够严谨,对后续研究和社会舆论造成不好影响。”但是学生不经意的一段话让曾婧婧非常触动,学生说:“我就想到了万一有一天这个结果产生了社会影响力,不要说影响了立法,至少导致了后续的研究,直到哪一天真的修改刑法了,以后能减少一些类似犯罪,那也算功德无量了。”

最后,曾婧婧决定接手这个项目,开始严格地指导学生按照学术规范开展研究。“为了保证过程和结论的严谨性,我们结合以往理论,从经济学模型入手,先在数学上证明了我们的结论”,曾婧婧说,“为了保证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还需要阅读具体的判决文书,记录真实的数字,有时候为了看几百份文书,大家就要忙好几个通宵。接下来我们通过文书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所幸得出的结果跟我们的预期一致。最后,我们还结合社会现实,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跟质疑做了计量经济学上的检验,确保了我们的研究不出学理上的技术性错误。”

曾婧婧同时强调:“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研究只证实了重刑遏拐的有效性,至于合理性,也就是说,是否因为重刑有效,就要加重对拐卖犯罪的现有刑罚,仍需要结合法理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