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学校工作计划

发布者:李尚楠发布时间:2015-01-06浏览次数:54

       2010-2011学年是学校“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是改革、创新、发展之年,也是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暑期来校调研时寄语我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提醒我们——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有效益,发展才有地位。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抓住机遇,加强顶层设计、聚集一流人才,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学校务虚会议精神以及学校总体工作实际,新学年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把握一个主题,做好“两个规划”,狠抓“三大改革”,围绕“四大建设”,推动“五大项目”,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全面把握内涵式发展主题,力争取得新成绩

以打造财经政法融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改变“数量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向纵深转变,从主要在国内发展向同时在国内国际发展转变,从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发展向资源优化配置下的发展转变,从管理粗放式发展向管理精细化发展转变,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积极做好“两个规划”,明确新阶段发展思路和举措

统筹做好学校“十二五”规划和首义校区发展规划。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端人才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明确学校“十二五”期间拟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总体任务、发展思路和重要举措。以规划的制定为抓手,在全校上下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智慧,积极为学校规划的制定建言献策;做好首义校区发展规划,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瞄准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规划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布局调整、科研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力争将首义校区打造成为“三都一平台”(专业硕士教育之都、高端培训之都、继续教育培训之都,社会服务平台)。各单位要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科学制定本单位的具体规划。

三、狠抓“三大改革”,力争取得新成效

(一)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改革,着力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实力和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当务之急是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抢先布局、主动推进并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特色学科。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经法管主干、其他学科精干”的学科发展理念,全力做好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并力争取得新突破;继续做好“211工程”三期的中期总结和检查工作,更好地提升执行效果;发挥现有的学科优势,构筑跨学科发展平台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经、法、管主干学科继续张扬优势,其他学科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二)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培养多文化学术兴趣,打造跨学科交流能力”的育人理念,深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重点做好大类培养配套改革措施的研究与完善;认真贯彻落实本科生、研究生学业预警机制;不断扩大国内外本科人才交流规模,突出人才培养规格与管理的国际化对接;建立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关联式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实验区,以先行先试优势在引领财经政法类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和人才培养方面彰显中南特色。

2、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培植特色,造就精品。一是加强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做好新的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争取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建设课程1-2门,鼓励教师多渠道申报教材,力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取得新突破;二是鼓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积极投入教学,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2名;三是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组织申报教学成果,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四是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国家级示范中心通过验收。

3、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抓好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各类配套项目启动建设工作,做好已立项项目的阶段考核与评估工作,力争获得各级别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数和资助额有较大增长;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与评估,有效激发研究生教育各方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大力推进师资队伍改革,着力提升人才队伍层次

狠抓优秀人才的引进。下大力气抓好国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的引进工作,全面开展和做好引进人才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形成改善引进人才工作状况的措施。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继续完善并不断改进师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培训项目,使之初步形成一个多方面、全过程的师资培训与发展体系;组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注重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对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要严格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整合学科资源,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流的学术生态环境,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创新团队形成。

完善创新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积极落实人才政策,营造优良的制度环境;规范和改革各类合同制人员的管理,构建人员分类管理机制,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人员聘用管理方法;按照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创新人员流转和退出机制;设计实施好绩效工资改革,加大各单位的资源调控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深入推进我校师德建设工程,完善师德考评体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四、抓好 “四大”建设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大气”、“大师”和“大作”、“大楼”的建设战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大气”,是指高尚的大学精神、先进的大学文化及相应的现代大学制度;所谓“大师”,是指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创新团队;“大作”,是指一批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具有高显示度的科研精品;“大楼”,是指优美的校园、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施、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大楼”和“大师”是硬实力,“大气”和“大作”是软实力,这四者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此外,学科体系、育人模式、研究平台、国际办学环境等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气”建设。崇尚大学精神,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学校要继承和弘扬“中原精神”,保持和发扬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并努力将这种优势内化为全校师生追求的大学精神,即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进而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逐步达到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境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二)“大师”建设。学校将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投入,着力培育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将建设经费向人才队伍建设倾斜,将收入分配的增量向高端人才倾斜,将办学资源和经费投入向具有高水平学术产出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倾斜。

(三)“大作”建设。学术创新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练科研方向,突出科研重点,瞄准一流水平,提升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也是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要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重点要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一是转变科研发展模式。从以小、散项目为主向以大项目为主转变;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向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转变。二是改进科研组织形式。进一步从分散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做好科研创新的顶层设计,加强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力争在承接国家与区域经济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三是改进科研考核模式。重在考核增量和增长速度,考核投入产出的效益,推动形成有利于潜心研究,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大团队科研攻关的良好氛围。     

新学年,在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前提下,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运用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范式,更密切地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争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充分体现我校的科研工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打造一批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受到决策层重视的大作精品。

(四)“大楼”建设。统筹校园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办学资源瓶颈。新学年南湖文化艺术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综合楼、校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教育部燃改气项目将陆续建成完工。学校将集中全校教职工的智慧,认真研究并确定这些“大楼”的功能定位,完善校园规划,进一步优化配置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资源。

五、着力推动“五大项目”,努力提升水平和成效

(一)着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学科创新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为重点,以高水平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为支撑,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团体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力争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师生派出力度,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为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储备人才;继续推进中美、中澳、中英、中韩班等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和学生交换项目,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采取超常规措施,进一步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力争全年招收留学生300人以上,在校留学生规模500人以上;继续办好孔子学院。

(二)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服务与引领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一流大学的功能和重要使命之一。推动落实我校与武昌区政府签订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框架协议,加强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互动与合作,提升校区联动工作水平;构建专业的咨询机构等社会服务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管理咨询服务,出版财经、政法系列研究报告,打造社会服务品牌项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深入开展与中央部委、地方党政、司法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性合作。积极主动、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提高学校在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和服务能力。

(三)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维护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继续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目标管理,实现依法治校。加强学术管理,完善学术委员会功能,真正体现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发展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机关改革,构建职责明确、设置合理、管理规范、执行力强、服务和效率一流的学校管理工作体系。继续探索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体制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财务制度创新,制定针对提高纵向经费管理使用效益的管理办法,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管理提供专人服务;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推进公房管理和使用改革。

(四)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省级大学生德育特色项目;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壮大辅导员队伍;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特色。

(五)着力推进后勤改革,提升效益和服务水平。后勤集团以服务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为保障,大力加强与改进服务,全面强化管理。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已经尝试在校园安保以及维修改造工程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引入全面竞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后勤集团要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服务业的大市场,真正把依靠外延发展(即学校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市场独占的体制)转变为依靠内涵发展(即内部挖潜)上来。要加强调研,理顺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改革方案,努力建设和谐后勤、快乐后勤、节约型后勤。

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从本学期初开始,我校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这次学习活动要结合影响学校内涵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科学发展。全校上下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真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加强思想建设。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和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创新学习的形式,积极倡导“研究型学习”和“问题式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教工党支部成员培训工作;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建设教工网上党建系统,实现互动式交流研讨和网上培训;抓好党建立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制定并实施干部党性锻炼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干部海外进修计划;强化管理和服务育人的意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执行力;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我校落实三部委文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的制度建设,开展二级单位惩防体系和廉政风险点防范监控的试点工作;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整合院级党组织的力量,形成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单位有针对性的廉洁教育活动;认真落实有关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巩固专项治理的成果;组织开展院级单位党政联席会制度落实情况的中期检查。

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离退休等工作,真情服务师生员工,努力为师生职工办实事,注重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个师生员工都能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力打造和谐校园。

加强校园综合治安、治理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和维稳工作,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积极创建“平安校园”,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把安保社会化工作落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