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下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06浏览次数:50

一、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

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强势动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一场从结构到体制,从层次到规模,从速度到效益,从外延到内涵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入新世纪,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完全可以说,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随着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大,高等教育领域将是重要的受益者。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一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境外许多著名高校着力抢滩中国市场,外部竞争压力加大;二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高校将会面临严峻的生源竞争危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还面临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适应性、实用性的问题;四是高校尚未建立真正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五是同质性竞争加剧,学科专业设置多有重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差异性小,培养模式单一,如此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要,必然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高校自身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障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坐标,充分认识到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哲理,主动强化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2011年学校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同时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今年学校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实学科实力、扩大交流合作、优化管理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等方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新学期学校将从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认真研究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谋划学校未来发展;二是筹备、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和中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三是以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适合本校校情和有利于教职工全面发展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四是注重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制约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同时启动新一轮后勤改革。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中心,总结经验,破解难题,加快转型,提高质量,促进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以外延内涵并重、关注外延建设为基本特征;“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学校适时转入以内涵建设为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高贡献度的社会服务;建设具有水平较高、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学科和学科体系,培养具有领军人物挂帅、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学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对此,我们要形成高度共识,继续投入主要精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只争朝夕,扎实推进。我们务必认识到落实是当务之急。“落实”是2011年学校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抓好工作的落实,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师生的强烈期盼,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大力增强落实意识,提高落实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措施、更加积极的行动,把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要求和学校布置的工作落到实处。

围绕2011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校情认识,制定“十二五”规划,谋划科学发展 

    深化校情认识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前提。经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既要看到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思路优势、中南大品牌优势、学校区位优势、特色学科优势、办学软环境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继续发扬“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的中南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信心和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2011年,学校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规划纲要精神以及学校发展实际,在全校上下进行大学习、大讨论,立足现实,找准差距,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规划,完成首义校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总体建设规划申报工作。规划的制定要体现对“十一五”工作的延续;要体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学校有总规划,各单位也要相应制定自己的规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抓紧时间调研,充分科学论证,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智慧,积极为学校规划的制定建言献策,确保质量,力争规划工作在暑假前全面完成。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品牌建设,造就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没有特色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要切实保证一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本科生培养方面,要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加强质量工程各项目的建设、检查和验收,做好新一期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提高教研室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推进英语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做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推动人才培养的校企联盟工作。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推进“拔尖创新型国际会计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

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即“融通”、“创新”和“卓越”。具体而言,就是专业融通,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卓越。2011年是启动专业硕士建设年(代),要以此为契机,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我全面评价,找出影响培养高水平和特色鲜明的关键问题,研究破解的具体办法。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改进研究生招考方式,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生源质量,完善激励机制,用心培植全国优博论文。

继续教育方面,要保证一定的规模,提高办学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开拓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积极推动继续教育的有力转型。新学期,继续加强首义校区规划的教育培训之都的建设,进一步优化首义培训设施,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推进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横向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向国家和湖北省争取更多的项目,逐步打造培训项目品牌。

(三)加强学科建设,搭建高层次平台,提升办学实力

围绕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这一目标,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努力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性学科生态体系。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使若干个学科或学科方向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2011年,要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学科平台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即将启动新一轮申报工作,相关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争取申报工作取得新突破。另外,要做好“211工程”三期建设总结验收工作;加强各级学科建设经费的审核管理;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准备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和人文重点基地的申报工作。

(四)明确政策导向,凝聚团队力量,提升科研水平

按照“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应用、大奖励”的“五大”方向,扎实有效地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优势学科项目纵横均衡发展。调整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和科技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构建“科研促教、科研育才”长效机制。继续提升学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按照有关要求办好高层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与支持计划,重点培养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强凝聚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瞄准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精心组织、凝练方向、突出特色,组织创新团队,形成联合优势,承接重大项目和高端课题,继续做好湖北自主创新基地申报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申报的后续工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注重社会服务,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立足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创新,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数较2010年有新增长、新突破。

(五)加强教育管理,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就业与创业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形式,增强“两课”育人的实效性。改进学生思政工作,完善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协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创新资助模式,拓宽资助渠道,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校友来校设立奖学金和招聘毕业生;继续深化本科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源质量。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工作“三结合”工程(即招生、就业和培养三结合;就业管理者、教师和职工三结合;校内规则、教育部文件和国家法律三结合;毕业教育、就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三结合),确保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愉快离校就业。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应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强身健体的体育素质。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办学基础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要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主要任务,通过大气魄、大气度、大手笔的各类人才计划,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对于人才,应该采取一些倾斜和激励措施实行特殊政策,在校内外公开招聘,吸引和稳定一批高层次人才。有关单位要认真研究实施办法,增强激励效应。在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要注重人才的考核和使用,制订可行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增强人才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认同和贡献力。要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障碍,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平衡,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团队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科、学术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青年教师发展资助,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不断扩大公派留学资助范围。院系和科研机构必须制定和落实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各类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在青年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和国际合作,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学校将启动第二轮聘期(2011-2013年)的全员岗位聘任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目标任务考核方案,探索适合本校校情和有利于教职工全面发展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新一轮的聘任工作涵盖全校各类人员岗位聘用管理,要加强聘后管理,完善岗位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建设。坚持分类管理、有效激励、宏观调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做好绩效工资调整方案,使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相联系,实现校内分配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

(七)做好中外办学,扩大交流合作,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营造国际化办学环境,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深度。加大师生派出力度,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继续推进中澳、中英、中加等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层次学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角色,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做好公派出国留学、校际学生交换工作。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发留学生市场,扩大自费留学生规模。力争在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上有所突破。

(八)搞好管理服务,实现和谐共进,加快发展步伐

加强财务管理,建设“节约型大学”。由于“十五”、“十一五”期间我校大规模的建设投入,学校目前还面临比较大的财务压力,我们要实行稳健、从紧的财经政策,继续做好化债减负工作。财务管理要继续遵循“严格、透明、公平、效益、服务”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查和公示,从制度上杜绝不必要的财务开支。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把预算外开支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经费从被动的等、靠、要向多渠道筹措经费转变,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经费使用从膨胀扩张型向成本效益型转变,国有资产从无偿占有向有偿使用转变。

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效益。当前,管理水平滞后已经成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制约瓶颈。传统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从制度完善、督办问责、评价机制等方面抓好落实。一是继续加强对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完善工作,依法治校,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督查督办、行政问责等制度,推动执行力建设;三是完善管理干部评价及退出机制建设。

推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管好用好学校资产,做好资源调配和再利用工作,挖掘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继续实行“阳光采购”,严格审查程序,完善招投标办法。开展资产清查整改,做好对校园环境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房产管理、调配等工作。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档案管理工作,结合学科建设需要,加大对国外重要文献资源数据库引进的投入,加强外文文献传递功能,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建立著作、作品和学术会议文献的收藏送缴制度,进一步推进校内书目信息共享和图书、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工作,着力建设服务型、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团结党内外人士,群策群力,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力打造和谐校园。

加强离退休工作,积极落实老同志政治和生活待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加强校友总会和校友联谊会工作,完善校友工作制度,壮大校友工作队伍。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继续做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相关工作,加大筹资力度。

首义校区要按照中间办文化教育,周边搞综合开发”的战略构想,完善管理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教育事业及相关综合开发、经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九)注重改革创新,实现和谐共进,推进后勤改革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近十年的摸索,取得了很大成就。后勤改革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和保障条件不断提升。然而,后勤社会化的纵深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当前,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特别是软硬件条件、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学校后勤保障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通过改革切实解决后勤服务保障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新一轮后勤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逐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四是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制度保障;五是加快转变学校行政部门后勤管理职能,推进学校后勤的行业管理。下阶段后勤改革要以“十二五”规划和“五大任务”为指导,认真论证、积极探索、稳妥推进,逐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

加强以中南大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抓好在思想引领、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的精彩大学”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激发广大师生的归属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加强以优良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规范学术道德,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和育人氛围。

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民主办学。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坚持校领导联系学院和民主党派制度,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认真落实教代会提案。深化校务公开,尊重和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注意倾听师生的意见,反映师生的愿望,解决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收入水平。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医疗设施,关注师生身心健康,倡导全民健身。

加强安全保卫,创建平安校园。健全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保安服务外包的监管力度,加大安防投入,发挥监控系统的技防作用;加强治安联防,密切校地合作,营造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

(十一)加强党建工作,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校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内涵发展促转型,创先争优上一流”这一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观活动相结合,与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相结合,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有序、有效地深入开展相关活动。 

二是筹备、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和中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党代表任期制工作,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三是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分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展开党员的集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队伍工作水平。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广大党员在学校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教育部、湖北省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要求。二是深入贯彻中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落实教育部今年对高校提出的五项任务。三是深入贯彻湖北省高校“1+6”文件,落实我校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实施办法。